我家宝宝“眨眼多,慢性咳嗽”怎么是抽动症?

 妈妈带着六岁的小刚来到门诊,焦虑地问医生:“医生,我家孩子这三周总是眨眼、干咳,看了眼科和儿科医生,说是结膜炎、急性支气管炎,治了2周,没什么效果……”妈妈还没说完,旁边的小刚就“吭吭”清嗓样咳嗽了几声。

  医生又仔细询问,了解到小刚的“咳嗽”是因为学校换了新班主任,新班主任前段时间因为一件小事批评小刚后,小刚就开始“频繁眨眼,清嗓样干咳”了,越不让他咳他反倒咳得越多,但睡觉后就不咳嗽了,嗓子不痒不痛,又没有痰;经查体后,医生说小刚是得了抽动症,妈妈困惑地问:“这个眨眼、咳嗽怎么是抽动症了?”

   医生解释说:抽动症是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肌肉收缩为表现的行为障碍性疾病,可表现为运动性抽动(如频繁眨眼,看上去表情丰富“眉飞色舞”)和发声性抽动(如清嗓子、打嗝样、喊叫声、吐唾沫等)。

    

   妈妈问:“抽动症一般是怎么引起的?”医生继续说道:“大部分抽动行为都有重要的心理因素起因,有些孩子先天属于敏感、谨慎型气质、体质较弱,或者孩子比较聪明,对外界的观察和感知较强; 家长特别关注孩子身体健康,孩子一生病就非常焦虑,寻医问药,每天念叨很多次;父母不和;父母一方工作忙,常不在家或早出晚归见不到孩子;家里人多,或和老一辈人同住,表面上人很多,但孩子不能与其中任何人尤其与妈妈形成稳固、信任的关系。特别是喉部发声的孩子常常积累了很多愤怒。小刚可能因为一向比较乖巧,新班主任训斥他后造成压力、焦虑、愤怒、沮丧导致神经系统过高唤醒状态,从而出现眨眼和清嗓样咳嗽。

  医生继续问道:“孩子平时脾气急不?”,妈妈长叹一口气:“我家娃稍微不顺就发脾气,这怎么办呢?“医生笑着说”很多孩子外在表现不听话,必须要身边人顺从,实际上孩子内心是很茫然的;孩子都期望并愿意相信自己父母是强大又智慧的人,但父母总把自我矮化到孩子的仆从地位,不能给孩子令其信服的指导或支持,久而久之,孩子不再相信父母,最终父母想管就来不及了。有时孩子任性恰恰是内心惶恐的表现”

   妈妈问:“那怎么治疗呢?”医生说:”目前可以先中药结合针刺治疗,中药治疗抽动效果较好,副作用也小;针刺对于眨眼等局部抽动疗效较好。但首先你们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心理调节,家长和孩子不要因为抽动就觉得羞耻, 平时不要过分关注孩子抽动症状,合理安排他的日常生活,减轻学业压力“

   妈妈问:”那是不是我们对于孩子的抽动不理不管,过阵子就会了?“医生说:”您讲的对也不对,有的孩子是因模仿别人或外界较轻的刺激引起的,家长们不去强调、强化这个行为,避免直接用敏感语言明示孩子症状,做到”视而不见“,孩子慢慢觉得没意思或渐渐适应了新环境等,同时给孩子更多的鼓励,确实可以自己就好了;但如果不是这样,还是不能置之不理的,家长一旦忽视症状,用逃避心态,会导致孩子心理更加脆弱,从而不愿和外界交流,“

   妈妈说:“医生,有时看着他总是眨眼,我自己都很烦燥,都想打他骂他了“医生说:”临床上很多抽动症孩子的家长自身或者因为孩子抽动,都会有些焦虑,您平时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学着了解自己孩子,您们自己内心无法宁静、平衡,孩子从您们身上感觉 到的压力和焦虑,会使抽动症状更加严重;抽动症状是不可控制的,并非孩子有意所为,一定不可因此责备或惩罚孩子,要稳定自己情绪,主动亲近孩子,和他谈心,沟通交流,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妈妈继续问:”小刚这情况和老师也有关系,是不是也要和老师沟通下?“医生肯定地说”是的,建议您和老师及时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时的情况,交换教育和治疗意见“

   妈妈松了一口气,又问道:”那孩子平时吃饭需要注意哪些啊?“医生说:饮食清淡而富有营养, 多吃绿叶蔬菜、杂粮, 少吃甜食、油腻食品、西式快餐、膨化食品、辛辣食物, 少喝灌装饮料如碳酸饮料。


本文章由倪新强医生提供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与本平台无关。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