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乙肝)暴露后如何处理?


程教授:乙型肝炎为血源传播性传染病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包括输血及输血制品、注射、针刺、共用剃刀和针头、破损皮肤黏膜的意外暴露等,其他还有性传播,由于我国管理到位,通过上述传播途径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已明显减少,目前主要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一般的公共交往,比如握手、一起吃饭、拥抱等是不会传染的。


在日常生活中,意外被乙肝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尤其是有的破损皮肤黏膜),或者被含有病人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称之为“意外暴露”(如果为医院的医务人员发生,叫职业暴露),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来处理呢?意外暴露后我们首先是要处理伤口,轻轻挤压把伤口的血挤出来,然后用盐水冲洗,如果没有盐水可以用流动自来水或者是肥皂水反复冲洗,冲洗以后予以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随后应马上到医院相应的科室就诊、抽血送检乙肝五项检测(乙肝两对半),医生根据检测结果评估下一步处理:(1)如果已经注射过乙肝疫苗,乙肝五项检测显示乙肝表面抗体>10IU/mL以上就可以不用做特殊的处理;(2)如果你没有打乙肝疫苗,或乙肝五项检测显示乙肝表面抗体为阴性,或者没有及时到医院抽血化验,那么最好到医院、社区医院或疾控中心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12小时之内注射,同时注射乙肝疫苗,在1个月及6个月时还要分别注射另外两针乙肝疫苗最后1剂乙肝疫苗注射一个月后需复查乙肝五项;(3)如果是发生在医院的职业暴露,需要同时上报医院院感部门及填写职业暴露登记。


我们就诊时,检查发现转氨酶升高,但为什么不直接抗乙肝病毒治疗?


程教授:引起转氨酶升高的原因很多,除了乙肝病毒感染外,长期大量饮酒、近期服用损肝的药物、肥胖导致脂肪肝、合并细菌等感染、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等等。如何区分转氨酶异常,到底是因为乙肝病毒引起的,还是因为其他疾病引起的?患者就诊,医生就要仔细的询问病史,如存在上述其他引起转氨酶升高的因素,可能暂时不启用抗乙肝病毒药物,先针对其他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病因进行处理,如饮酒需要戒酒,脂肪肝建议减体重、减血脂,合并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导致肝功能异常需要抗感染等,一般需要观察1-3个月以后再来复查,如果病因已经去除而转氨酶仍持续升高三个月到半年以上,同时伴有乙肝DNA持续阳性,就需要抗乙肝病毒治疗。此外对于年龄在30岁以上肝功能正常人群,如果有乙肝家族史,特别是有乙肝肝硬化、肝癌的家族史,只要乙肝DNA阳性,就可以直接抗病毒治疗。对年龄在30岁以上肝功能正常且有乙肝家族史人群,建议进行肝穿刺肝组织病理检查,如果检查结果示炎症、纤维化程度达到了抗病毒用药标准,则启用抗病毒治疗。


患者在进行抗病毒治疗,意外怀孕,孩子该怎样处理?


程教授:女性慢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期间,如果意外怀孕,不论是中国还是国外的指南,对应用干扰素-a抗病毒治疗的,均建议终止怀孕。应用核苷(酸)类似药物的,如为替诺福韦酯或者替比夫定,可以继续怀孕,继续用药;对应用恩替卡韦或者阿德福韦酯,需换为替诺福韦酯,可以继续妊娠。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建议越早越好。


乙肝患者想要怀孕需要注意什么?


程教授:慢乙肝患者如果想怀孕需要到医院的肝病专科门诊进行检查、咨询,由专科医生评估、制定母婴传播阻断方案。如果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正常怀孕,当然在备孕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饮酒,避免服用伤肝的药物等,3-6个月定期到医院专科门诊复查,孕24周时如乙肝DNA水平≥10的5次方IU/mL,需要进行阻断母婴传播,母亲口服B类的抗病毒药(替诺福韦酯或替比夫定),婴儿出生以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在1个月及6个月时还要分别注射另外两针乙肝疫苗。


备注:本文选自 肝博士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