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犯罪到底负不负法律责任?


在普通人眼中,人们通常认为残忍,暴力和明显无目的犯罪行为,一般是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作为。所以大众默认所有的精神疾病患者都是危险的。纵观整个文明史,将精神疾病与犯罪相提并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多数国家及其法治体系都深受精神障碍相关问题的困扰,对其避之不及。


随着如今信息传播媒介更加的普及和发达,更多相关信息进入大众视野,当人们将精神障碍与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联系在一起时,我作为一个精神科医生不禁深思,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大众在精神疾病患者与犯罪这件事情上片面的看法以及刻板的印象?是我们的治疗水平仍然不到位吗?还是我们作为精神卫生工作者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作为精神科医生,我觉得有义务给每一个人普及相关的知识,不管是普通人,还是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大家知道了其规律,更理性的去思考与处理问题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关注我,学习交流更多相关知识⬇️⬇️⬇️

那么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的的患者特点及其肇事肇祸特征又是哪些呢:

1、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和内心体验的分裂,脱离现实。所以因偏执和妄想引发的凶杀和伤害案件最多。偏执、妄想和幻觉使精神分裂症患者感到置身于敌意的环境中,受被迫害妄想和幻觉支配而“自卫”或“先下手”,既往的消极情绪体验不断诱发和强化患者的偏执、妄想和幻觉,结果是导致伤害对象多为身边接触较多的人,尤其是近亲属。其犯罪动机离奇目的不明,作案行为拥有凶残性及冷酷性,思维逻辑障碍激发出愤怒与敌意,或者遵从幻觉如命令式幻听而攻击伤害他人或自我。



2、躁狂症

与很多人认为的不同的是,躁狂引发的严重违法行为反而较少,究其原因是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犯罪的动机在于其幻觉与妄想的症状,思维逻辑的障碍导致其行为的紊乱,回过头来看躁狂症,单纯的躁狂症患者主要的症状是情感的高涨,思维逻辑其实是正常的,所以躁狂症患者对自己的行为保持一定程度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所以躁狂发作期犯罪的特征是因为其精神运动性兴奋,因而易于滋事而引发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男性患者性欲亢进易而产生调戏、猥亵或性骚扰行为,女性患者性欲亢进和行为轻佻、放荡,容易招致性侵害。躁狂发作期症状暴露明显,易于引起注意而受到干预。



3、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患者多有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称为抑郁三联症。故抑郁患者犯罪的动机在于扩大性及间接性的自杀。抑郁症患者在严重的情绪低落状态下,导致强烈的自杀意念,并因此产生的杀害他人,有的人出于怜悯观念,而在自杀前杀死所爱者,出现怜悯性杀亲,家族性凶杀。或者自杀前的报复性杀人意图同归于尽。或者缺乏自杀的勇气或寻死不成,而杀害他人以达到死的目的———曲线自杀。



4、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违法犯罪特点 

性犯罪——强奸未遂多见。

偷窃、盗窃——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最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

纵火——冲动性动机多见。

受暗示或充“英雄”的自诩行为。


5、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悖德性人格,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这类人情感淡漠,对人缺乏同情,易激惹常有冲动型行为,因此常发生不负责任,甚至是违法乱纪的行为,屡受惩罚也不愿意接受教训,屡教不改。反社会型人格的犯罪特点。凶杀及严重犯罪较少,高度攻击性导致暴力行为,犯罪动机较模糊,带有冲动性偶发性,情绪不稳,鲁莽而已在外在刺激下诱发违法犯罪,无羞耻愧疚感,放纵自己,受原始本能欲望驱使,无计划无预谋,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无视社会规范道德法纪的生活行为方式。

家庭、医院、社会该如何预防

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成长中,深受父母的思想、行为、处世方法、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儿童阶段,孩子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父母的思想、作风,平日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印痕。父母由于缺乏正确的育人观,往往得到不尽人意的结果。


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三观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不仅针对孩子,同样也是父母独善其身的准则。


医院及医生职责:

1、早期发现病人并早期诊治,对各种精神疾病的病程转归及预后都起到良好作用,是精神病防治工作中极重要的一环节,对预防复发有很重要的意义。

2、有计划地向群众宣传精神病防治知识,纠正社会及家庭对精神病患者的不正确看法,及早把疾病控制在萌芽期。

3、对病情已好转的病人,应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使病人能正确认识自己,锻炼自己的性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便正确处理和对待重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心理社会因素。

4、认真做好出院病人的定期随访工作,建立长期随访制度。做好病人出院后的各种合理安排,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刺激,尊重病人人格,适当满足病人合理要求。


精神疾病的三级预防:目标是做好精神残疾者的康复安排,最大限度促进病人社会功能恢复,尽可能减少精神残疾发生,把精神残疾的预防和康复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初级卫生保健系统中去。




社会保障

关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的信息管理,整理如下:

第七条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院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当在患者出院后10个工作日内将出院信息录入信息系统。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将患者出院信息书面报送所在地的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院信息单》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收到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出院信息,整理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录入信息系统。

第八条 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应当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15个工作日内,将患者出院信息通知患者所在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按照精神卫生法第五十五条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指导患者服药和开展康复训练。



说了这么多,那么精神疾病患者犯罪到底负不负法律责任呢?

根据《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当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这意味着并不是只要是精神疾病患者,违法犯罪行为就不追究法律责任,只有特定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发作期,在幻觉支配下纵火或伤人可不追究法律责任,此外不论是疾病缓解期或间歇期,或者其他思维意识正常的精神疾病患者犯罪,都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另外强调一下,即使是特定疾病发作期的违法犯罪行为不负法律责任,但是后续有必要的情况下,政府有权利强制医疗。


线上咨询、开药⬇️⬇️⬇️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