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的关联因素及非药物治疗概述
主讲人:高烨

2019-07-01
摘要:失眠无论对工作、生活,还是身体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文献对失眠症致病因素和治疗方法的报道不少,同时由于药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对失眠症非药物治疗的研究报道更多。临床上,正确认识失眠症的关联因素,选择价值较大、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关键词 :失眠,关联因素,治疗
失眠症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长期失眠将增加多种疾病和意外事故的风险,睡眠差的人比睡眠好的人短寿的风险高达1.5倍,因此,失眠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根据临床实践以及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引起失眠的相关因素的研究和非药物治疗方法作一概述。
失眠症的关联因素
1.1睡眠环境 噪音、强光、气温过高或过低、床铺不适等因素或环境的改变均可引起失眠。
1.2心理社会因素与精神疾病 多数失眠的发生和持续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很大的关系。生活和工作中突遇令人高兴的事,可因过于兴奋影响睡眠,遇到重大不良刺激或者精神压力可致人的情绪产生焦虑,从而引起失眠。有人认为,情绪焦虑能引起代谢活动增强,会影响睡眠。焦虑症、抑郁症多伴有失眠,失眠患者不但有严重的焦虑、紧张,而且抑郁水平明显高于睡眠正常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幻觉、妄想等因素导致恐惧、不安,从而引起失眠。
1.3躯体疾病 各个系统的疾病均可伴有躯体不适,从而影响睡眠。
1.4精神活性物质 如睡前饮用咖啡、浓茶,吃槟榔,或使用苯丙胺类(冰毒、摇头丸)、可卡因等中枢兴奋药,药物的副作用引起机体不适,白天服用镇静药物或酒精的戒断反应等均可引起失眠。
1.5遗传因素 芬兰研究人员调查发现,与异卵双胞胎相比,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失眠症状更相似,这一发现表明,遗传因素在失眠的形成中起一定的作用。Dauvilliers等研究发现,77例原发性失眠患者中72.7%存在家族失眠现象,非失眠对照组为24.1%,其中母亲是容易将失眠遗传给子代的亲属。
1.6人格与认知的影响 Kales等总结了大量失眠患者人格分析论文,认为失眠症患者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年轻的患者面对失眠表现烦躁、紧张、担忧、神经过敏和强迫思维,中老年患者则表现为失望、缺乏信心、精神运动迟滞等认知行为特征。失眠症患者把白天的焦虑、抑郁、易怒痛苦等负性情绪归咎于失眠的影响。睡觉后焦虑症状越重,维持时间越长,对入睡的潜伏期和总睡眠时间的估计偏差就越大,第二天患者焦虑、抑郁以及身体不适感也就越重,失眠也随之加重。
1.7年龄、性别、职业 许红对1018例失眠患者调查分析,发现失眠者女性多于男性, 31-40岁患者人数呈上升趋势,退休人员占第一位,管理人员第二。
2 非药物治疗
一过性失眠、儿童和孕妇的失眠,应当把非药物治疗作为首选,慢性失眠患者,在非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情况下,可考虑药物治疗,或二者联合治疗。因药物的副作用,使非药物治疗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2.1.改善睡眠环境 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床铺舒适度、室内光线,避免噪音等。
2.2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如睡前不要饮用咖啡、浓茶或吃槟榔,戒掉吸食苯丙胺类毒品,不要酗酒、禁止药物滥用等。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有必要通过适度的活动获得保证良好睡眠的日间疲劳感。
2.3心理治疗与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因素对睡眠影响很大,对失眠症患者应进行早期心理干预。通过心理疏导、背部按摩、音乐疗法、暗示、冥想等办法来促进身体和精神放松,提高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纠正失眠患者对于睡眠和睡眠不足的错误认识,减轻焦虑症状,改善患者睡眠。
2.4物理治疗 电疗法、声疗法、磁疗法以及光疗法等物理治疗方法可改善睡眠,无副作用,无依赖性。日光浴是失眠症的特效药,脑中的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又称睡眠激素,它能控制人的睡眠和觉醒,人体分泌褪黑素,太阳光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平时要多在日光中活动,多沐浴些阳光。光照疗法,让患者处于光亮环境中,按照既定的时间和周期进行光照治疗,适合于治疗昼夜节律失调的患者。
2.5渐进性放松训练 目的是使患者感知到肌肉紧张的存在,随后鼓励其逐步放松,促使自律神经活动朝着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转化并促使警醒水平下降,从而诱导睡眠的发生。
2.6生物反馈治疗 利用现代电子仪器,通过反复的人体生理活动信号的转换、反馈、调节,可将正常属于无意识的生理活动及某些心理活动(如紧张、焦虑等)置于意识的控制下,从而达到控制全身的肌肉活动并使之放松的目的。通过治疗,可抑制中枢神经的觉醒水平,从而达到改善睡眠质量的目的。
2.7矛盾意向训练 说服患者从事其最害怕的睡眠行为,即不睡,如果失眠者试着不睡,其紧张焦虑情绪反而会逐渐减轻,失眠症状也会得到改善。
2.8温水浴 以40℃左右的水泡浴、擦浴或足浴。温水浴可使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具有镇静作用,可用于失眠症。在温水中加有安神助眠功效的中药进行足浴可起到改善焦虑、抑郁,使入睡快、醒转短、睡眠总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的作用。
2.9针灸及头穴埋线治疗 针灸在临床上治疗失眠应用比较广泛。如赵立勤选取百会、神门、三阴交、安眠、足三里等为主穴,治疗失眠总有效率达89.2%。宋云良等运用刮痧疗法配合蜂针疗法治疗失眠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姚红芳等采用头部穴位埋线治疗,选取百会、神庭、风池(双),每周施术一次,共治疗4周,与针刺治疗组相比,发现前者比后者能更好的改善失眠患者的症状。
2.10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治疗 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引起的失眠,首先应该治愈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睡眠。 参考文献 (略)
扫码关注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