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考生的看过来!心理专家支招破解“考前焦虑”
家有考生的看过来!心理专家支招破解“考前焦虑” 合肥四院 2018-05-18 作者 我叫不紧张 了解安徽精神卫生行业动态,分享原创心理卫生科普。此公众号由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授权发布,敬请关注分享。 失眠?头晕?胸闷?食欲差?烦躁?厌学…… 高考临近,来我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门诊进行心理咨询的中高考考生明显增多。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我院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郜见亮表示,这些伴随考试而引发的生理、心理上的紧张症状,如果不及时予以纠正,不仅会影响考试的临场发挥,更有可能演变成慢性、长期的心理问题。 尖子生模考失利,不愿再去上学 小辉(化名)是合肥一所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从小到大,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家长和老师都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但令所有人意外的是,高三的三次模考,他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差。 上周,他开始拒绝上学;而在此之前,他就已经显示出很多焦虑的症状:心慌、失眠、烦躁、食欲不振……不得不来我院就诊。 郜见亮表示: 每年一到中高考之前,儿童青少年心理科门诊都会接诊很多像小辉这样的“考前焦虑”患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平时成绩好、对自己要求严的学生。 到底什么是“考前焦虑”? 即将面临考试的考生,或是考生的父母,因为担心太多,导致心理与身体上的过度负担,进而表现出不安与烦躁等,这就是俗称的“考前焦虑” 。 “考前焦虑”常出现生理和心理症状。 生理症状包括:失眠、头晕、胸闷、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食欲差、胃肠不适、尿频等; 心理症状包括:厌学、烦躁、情绪不稳、易激惹、心情压抑等。 这些症状通常会在考试过后、压力舒解的情况下缓解,并不需接受治疗; 不过症状严重的考生,比如开始质疑高考的意义,或是性情大变,成绩出现明显下降等,还是有必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否则可能会影响考试的临场发挥,甚至演变成慢性、长期的心理问题。 不焦虑,考生和家长可以这样做A.对考生说—— 1、不要过分关注 紧张未必就是坏事,适度的紧张、焦虑,可使大脑警醒水平提高、兴奋性增强,意识清晰度、注意力的集中性等均有提高,有利于发挥出好成绩。 不要过度关注高考这件事,一方面要树立信心,力争使自己在考前复习充分,在考场上发挥出最高水平;另一方面要心情愉悦、情绪稳定,轻松走进考场。 如果在考场上遇到怯场等意外情况,可以暂停答题,闭目养神,全身放松,保持和恢复心理平衡。也可做眼保健操或按摩头部有关穴位,清醒头脑,提高大脑的功能。 2、淡化目标,积极暗示 考一所好的学校,这样的目标意识已经伴随学生和家长十二年了。 到了高考前夕,这个目标意识必须淡化,放下包袱,轻松上阵。如果过分强调,则会加重考生的心理负担,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在这时考生不妨给自己以积极的自我暗示,如“我肯定行”, “准备充分肯定能考好”等等,可以增加自信,克服焦虑。 3、适当宣泄,释放情绪 “生命在于运动”,考生在考前适量进行运动,可以使精神放松,心情愉悦,从而有效缓解焦虑。 音乐旋律能够使人放松,当你睡不着的时候,不妨听听舒缓的音乐,它能够帮助你心情平静。  B.对家长说—— 1、营造宽松氛围,保持平常心 黄大姐的女儿正读高三,她从一个月前就开始关注今年高考的考点信息,并预订了高考期间历年每个考点附近的宾馆,她管这叫“万无一失”。 “但毫无疑问,这种焦虑一定会传递给孩子。”郜见亮说。 我们大脑里有个神经元叫“镜像神经元”,它会传染情绪,所以家长想要孩子放松,首先自己要调整好心态,不要把自己的焦虑传染给孩子。 高考之前,家长应该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的高考。 2、包容鼓励,给孩子坚定的爱 家庭是孩子的港湾。 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家长要多包容、多鼓励,让孩子觉得无论怎样,父母都会一如既往地爱自己、认可自己;而不是考得好父母就多爱一点,考得不好父母就不爱自己了。 这种坚定的爱,往往会让孩子的焦虑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 欢迎拨打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0551-63666903
曹长杰
副主任医师丨普通精神科
三级乙等 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